
【提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關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創性貢獻。其邏輯表現在出場邏輯、在場邏輯和未來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和出場具有歷史積淀和現實依據,內蘊著民族工作的“五個認同”,體現了我國民族工作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客觀必然性和人民群眾主觀選擇的統一。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關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創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貫穿于民族工作的始終。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界多集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或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背景、概念內涵、意義作用地位,或關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方法手段和路徑,抑或集中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程等,這些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的研究視角,形成了微觀中觀宏觀相結合的立體研究態勢。但是,目前的研究學理性仍需進一步深化,抽象性仍待增強,本文深入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邏輯,進一步深化新時代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對民族工作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出場邏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繼承性,與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民族理論一脈相承,同時又結合時代特點開拓創新。
(一)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及其存在才能得到呈現。換言之,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有個人的自由,實現個人的自由必須在群體合作的基礎之上,人的本質其實是具有團結合作基因的。馬克思把社會分為三種形態:原始共同體、虛幻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而我們所追求的是真正共同體。真正共同體并不是說個體和共同體已經脫離了關系,而是在這個階段社會的高速發展給個體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在此條件下,人可以實現全面自由的發展,人和社會的發展是相互統一的,從而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56個民族和中華民族之間是家庭成員和大家庭的關系,只有各個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中才能更好實現自身的發展,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為各個民族的團結進步、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從而使56個民族形成“三個離不開”的命運共同體。
(二)來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具有千年的歷史淵源,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按蟮乐幸?,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按笸彼枷雽笫赖恼嗡枷爰皩嵺`有著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的王夫之就以“天下公”對批判專制思想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天下國家是廣大民眾的天下國家,君主不可以把土地據為私有,土地問題應該以民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展現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圖景。他在《大同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人類社會生活的烏托邦圖景:人類未來社會是物質豐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所提到的土地國有,大企業國營,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生活普遍改善;國家舉辦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公共福利事業,供公民享用等論述中也可以看出“大同”思想。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和中國自古以來“大同”思想所追求的社會是相通的,得以其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按笸钡纳鐣硐氩粩嗉ぐl著我們黨領導人民改進現狀、追求理想的意愿、熱忱和行動,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養分”。
(三)吸取國外民族工作的經驗教訓
理論是不能臆造出來的,它是從世界各國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的總和中生長出來的。[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
1. 蘇聯關于民族工作的經驗教訓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民族關系比較復雜的國家之一。列寧時期,其民族政策還是比較符合國家發展的,提出各民族平等的思想。而在斯大林時期沒能夠堅持民族平等的思想,而是強制推行俄語,走向同化主義。之后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爾巴喬夫雖然認識到了民族政策的錯誤,但是沒有認真分析其根源所在,沒有對矛盾作出正確的分析。這些理論思想都違背了列寧所提出的關于民族政策的理論,直到蘇聯的解體?;仡櫰涿褡骞ぷ鞣矫娴慕涷炛档梦覀兘梃b思考。一方面,任何時期任何階段都不能忽視民族問題。其次,要正確看待民族矛盾,正視民族問題,妥善解決民族矛盾。最后,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抓住問題根源,正確分析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
2.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族工作的經驗教訓
美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年輕國家,由印第安人、白種人、黑種人及黃種人組成的一個移民國家。從美國的歷史可以看出,美國的民族政策是在不斷修改中的,從“白人至上”到“大熔爐”政策再到現在的“一體”和“多元”政策。形式上宣稱人人平等,而在內容上卻是少數人的平等,其種族歧視還普遍存在,其弊端也在不斷地浮出水面,西方國家的民族政策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從中國的實際層面來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形勢和問題較以往更為復雜和嚴峻,迫切需要有新的科學理論為指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正是對民族工作實踐的回應。習近平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習近平第一次明確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他又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 2015年8月24日他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3] 2017年十九大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4],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了新修改的《黨章》之中。從樹立、培養到培育再到現在的鑄牢,詞語的不斷改變體現了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規律認識的逐步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性認識的增強,說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民族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我國民族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在不斷發展著、成熟著,各個民族在不斷地發揚著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辯證唯物主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在場邏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立足現實,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回到了“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實現了個體與整體、部分與全部的有機統一。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民族工作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所獲得的同屬中華民族的體驗,所秉持的“五個認同”的價值理念。其實這五個認同也是在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具體表現在:
1. 作為生命線的民族團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蘊著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多民族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各民族應該摒棄“狹隘的少數民族主義”和“大漢族主義”,構建一個和諧互助、平等和睦、團結一致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最大限度地團結各民族力量。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牢牢樹立“三個離不開”的觀念。
2. 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區域自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暗含著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堅持和完善。針對社會上出現“要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聲音,習近平明確指出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說法可以休矣。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大雜居、小聚居”國情的,是符合各民族跨區域交流實際的,體現了區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統一,體現了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各民族當家作主的統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保障。
3. 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趕上或接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水平,才能解除事實上的不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就在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區經濟沒有搞上來,就會引起各族人民的心理失衡,影響民族關系。因此,要創造一切條件,因地制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民族地區和各少數民族的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4. 增強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學互鑒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系,要堅持國家統一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基礎上尊重民族個性,不能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要取消民族特色,消弭民族特點。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極強包容性和強大創造力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要在更高層次上把56個民族凝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各民族之間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取長補短,包容文化的多樣性,構建一個手足相親、平等團結、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5. 要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本質的特征最大優勢和最根本保障。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重要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黨是各民族團結一致的核心力量。黨員干部要與各族群眾共同奮進,積極深入基層,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群眾之間做好表率作用,和鄉親們打成一片,緊緊凝聚在一起。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把民族政策落實到群眾中去,把經濟搞上來,搞好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二)從辯證法的角度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最新成果,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芒,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用辯證的觀點認識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1.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正是基于新時代各民族所處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物質基礎的改變。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利益日益多元,社會思潮的多樣必然帶來各族人民意識的差異,隨之就會產生新的民族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解決各族人民思想意識差異,統一56個民族的意志,著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該理論的提出是我黨在新時代對待民族工作發展過程的一種闡明,是當前進行著的歷史運動的表現。同時,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5] 因此,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在不斷發展著和完備著的,該理論的提出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以及我黨民族工作的一脈相承、不斷發展的升華。黨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民族工作,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論述,這些論述都是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的,其理論和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表現。習近平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做好民族工作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樣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2. 用辯證思維看待“多元與一體”的關系
費孝通曾提出:“中國的疆域、中國的歷史、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民族單位的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自古而然……它既是多民族的多元發展又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體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盵6]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沒有一體就沒有多元,離開了多元也就沒有了一體。中華民族就是整個家庭的引領者,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同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各個民族在和諧的大家庭環境下,相互幫助,共同發展。大家庭和家庭成員其實就是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大家庭、一體是整體,家庭成員、多元是個體。在理論上,整體和個體之間是存在著密切關系的,只有每個個體得到良性的發展,個體之間相互促進,整體的發展水平才能提升;同時,整體的發展又為個體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保障?;诖?,我們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與56個民族的辯證統一。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增強“五個認同”,減少民族矛盾,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國家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強調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和特色文化,不斷團結各個民族,凝聚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3. 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如何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矛盾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各民族之間存在的矛盾大多數是非對抗性的矛盾。14億人口之間的交流、56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但這些矛盾都是內部矛盾,都是非對抗性的,并且這些矛盾也并非是我國的主要矛盾,只要我們處理得當,這些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另一方面要用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解決民族矛盾。換言之,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許存在任何特權現象。不能把涉及民族因素的一些矛盾和糾紛都看作是民族矛盾,當然也不能把民族矛盾當作一般的問題來處理,是什么問題就按照什么問題來處理。對于暴力恐怖犯罪要堅決予以打擊?!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就為解決民族矛盾提供了方向。因此要加強宣傳,做好民族理論研究和輿論導向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并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實現發展的過程中化解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4. 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的若干問題
有的干部群眾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作“高大上”的政治口號、“假大空”的政治說教,認為與個人關聯微小,與日常生活距離巨大,如夢一樣虛幻不實。實際上,中華民族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在近百年來反抗西方侵略的過程中從自在走向自覺的。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像陽光、空氣一樣珍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有的干部群眾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腳到“意識”上,把它歸為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事,認為把道理講清楚,把宣傳做到位就行了。事實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既需要做好文化上思想上的引導,講清楚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中華民族與中華各民族的關系等;更需要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然人文生態保護等各方面工作的落實。
有的干部群眾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是民族工作部門的事,只要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就能實現。實際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民族工作所能涵蓋,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門一家的事,需要整個國家、全社會共同努力。
有的干部群眾認為,只有少數民族才存在中華民族認同的問題,漢族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只要在少數民族群眾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行了。實際上,少數民族中可能存在的“狹隘民族主義”和漢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漢族主義”,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障礙。一方面,要讓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五個認同”,堅決反對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華民族、與兄弟民族相疏隔的言行。另一方面,漢族干部群眾更應該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意識,反對將漢族等同于中華民族的言行。
三、科學社會主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未來邏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實踐在民族工作領域內的要求,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導,是走向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真正共同體”的關鍵節點。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反映著我國民族工作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工作發展變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在交往之間,就會出現新的民族矛盾,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基礎設施的不完備,教育水平之間的差距,都會使各民族、各地區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從而容易產生矛盾。加之,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妄圖通過民族分裂,引發我國的動亂,遏制中國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求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石榴籽意識,而且要在實際行動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到事實上的民族平等。只有民族更加團結了,人民的日子變好了,想要挑撥我國的民族關系、遏制中國發展的詭計才不會得逞??傊?,根據國內外的變化,我國民族關系出現了新的情況,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境外勢力不斷挑撥,此時我們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實踐的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的團結一致,需要民族工作貢獻力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人都不能落下,不能拖后腿;面對境外勢力的挑撥離間,國內民族工作要保持定力,各族人民更要團結凝聚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是我國民族工作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新時代民族工作實踐要求和民族工作需要高度契合。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面臨的環境和情況與以往有較大不同,傳統上民族地區的概念、民族工作的范圍、民族問題的重心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國進入各民族跨區域流動的歷史活躍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與這種趨勢結伴而來的是民族關系、民族矛盾也具有了新的特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民族工作的需要,既尊重差異,又包容多樣,處理好了一與多的關系。一方面,不忽視民族差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保持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注重引導民族共性,使中華民族成為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二)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提出,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客觀必然性和人民群眾主觀選擇的統一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人類社會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乎規律發展的過程,具有客觀性。同時,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人的存在,又具有主體選擇性。但是,人的主體選擇性不是任意選擇的,而是在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下作出的選擇。因此社會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和主體選擇性的統一。同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工作在新階段下提出的理論觀念,符合新時代民族工作實際和社會的發展規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人民之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符合各族人民的意愿,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互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管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上講,都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某一個人臆想出來的,而是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過程中自覺產生思想觀念,體現了56個民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社會歷史發展客觀必然性和人民群眾主觀選擇的統一。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旨歸,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理論邏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實踐的有機統一
《共產黨宣言》中鄭重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8] 這是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的思想。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個人才能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前工業化社會的“自然的共同體”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假的共同體”,最終邁向“真正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在新時代中國的邏輯延續和當代發展。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是一種價值追求。它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以中華民族的共同命運為關懷指向,追求建立一個56個民族共識共建共享共贏的共同體。其基本價值意蘊包括“對本民族負責也對他民族負責”的責任共同體、“利本族”也“利他族”的利益共同體、“民族大家庭好,本族才能好”和“本族好,民族大家庭才更好”的價值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著眼于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著眼于整體的一致性而且重視個體的差別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要消除民族特點,取消民族差別,而是要在新的更高層次上把56個民族凝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另一方面,各民族人民只有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才能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諸如基諾族、獨龍族、德昂族等“直過民族”在新時代實現整體脫貧,再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當代實踐。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與其“世界歷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伴隨著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人類社會日益密切的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在各民族大流動大交往時期,民族之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在民族工作實踐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民族工作的實踐正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生動實踐。
最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走向強盛進程中的必然選擇。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世界環境復雜多變,如何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問題。越是挑戰增多,風險加大,越需要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應對各種風浪的根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在建設、改革、發展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時,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化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處理世界問題,解決各種矛盾的新貢獻。
來源:理論視野